一季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21.4% 中国与周边国家外贸迎来新机遇 -九游会国际

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考验和“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务实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旺盛的活力。

4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在货物贸易方面,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21.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9.5%。在双向投资和承包工程方面,一季度,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4.2亿美元,同比增长5.2%。沿线国家实际在华投资32.5亿美元,同比增长64.6%。我国在沿线国家新签合同额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占同期总额比重均超过58%。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张建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季度,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务实合作都在稳步推进、持续增长。在贸易方面,“一带一路”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市场多元化重要的着力点。特别是,得益于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挖掘经贸潜力,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张建平指出,“一带一路”代表了一个巨型的跨大陆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与发展平台,其中,三分之二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市场潜力巨大。在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将是中国非常关键的合作平台。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构筑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协定的网络,将通过制度性开放推进与沿线国家的系统性合作。

谈到疫情后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前景,张建平指出,周边地区的合作需求是非常多元化的,除了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件”需求,也有大量“软件”的需求,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融资的需求、人力资源的需求、技术援助的需求等。

此外,张建平补充道,着眼于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也会有低碳和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需求。周边地区一向是中国国际合作与交往的重点优先地区,未来,我们各个领域的需求,将通过“一带一路”的系统性合作逐渐得到满足。

图片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4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中国周边关系蓝皮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报告(2021)》,这是首部研究中国与周边关系的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总体可控,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依然是主流。中国与周边国家正努力开创共赢共享新局面,但周边国际环境依然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中国需要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布局,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蓝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邻国达到16个。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构建高效畅通的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营商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指出,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和“逆全球化”抬头等考验,共建“一带一路”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2020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愿同九游会国际的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王义桅提出,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要有“联通”又要“循环”,搭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发展的平台路径;二是既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又要提升我国在其中的地位,切实有效应对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的遏制打压;三是既要“参与规则”又要“引领规则”,推动国际规则更加包容和更加公正;四是既要推动“机制创新”又要促进“平台创新”,更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既要实现“硬联通”又要实现“软联通”,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图片

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保持增长
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保持增长。据商务部数据,去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1.3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7%(人民币计为1.0%),占我国总体外贸的比重达到29.1%。

在国际贸易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逆势上扬。蓝皮书显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推进,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中国-东盟进出口总额达474万亿元,同比增长7%。按美元统计,双方贸易达6846.0亿美元,增长6.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在蓝皮书中指出,东盟先后取代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英国“脱欧”及新冠肺炎疫情在欧美肆虐的背景下发生的,从这一点来看,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似乎有一定的“偶发”性。但实际上,这是中国和东盟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框架下区域一体化程度持续加深的必然结果。“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双方抗疫合作不断深化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助力了这一进程,正是这些因素合力促成中国-东盟贸易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疫情之下,中俄经贸合作展现出了十足的韧性。蓝皮书指出,2020年中俄贸易额同比下降29%,但依然突破了1000亿美元。中国在俄外贸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连续11年稳居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020年中俄农产品贸易额55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跃升为俄罗斯农产品和肉类第一大出口市场。

中印经贸合作持续推进,2020年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据蓝皮书援引印度商务部相关数据,2020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777亿美元,使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自中国的进口总额为587亿美元,超过其对美国和阿联酋的进口总和,两国分别是印度第二大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去年11月被签署,一个覆盖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随之诞生。目前,中国已完成rcep协定生效核准,成为率先批准协定的国家。各成员国正在积极推动协定于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蓝皮书称,这将有助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片

中欧班列的大通道作用更加凸显
在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商品运输链出现极大困难甚至部分中断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发挥国际铁路联运的独特优势,大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物,为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助力中欧共同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欧班列持续保持逆势增长和安全稳定畅通运行。全年开行12406列,同比增长50%,首次突破“万列”大关,是2016年开行量的7.3倍。

据发改委介绍,2020年,中欧班列共运送货物113.5万标箱,全面助力复工复产,“生命通道”功能凸显。其中,防疫物资939万件、7.6万吨。西安、义乌、武汉等地创新开行中欧班列“防疫物资专列”,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目前,中欧班列运营网络持续拓展,大型枢纽初步形成。2020年,中欧班列通达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较上年同期增加37个,增幅67%。西安、重庆、成都等3个城市中欧班列年开行量均超过2000列,合计占全国开行总量的58%,班列运营开始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

如今,这一列列“钢铁驼队”已经成为中亚国家与中国贸易互通的重要桥梁。杨进指出,去年,在疫情之下,为了满足各国对抗疫物资及商品贸易的需求,中国与中亚各国政府通过密切磋商,努力开拓中欧班列等各种商品运输渠道,在海关、边境管理等方面也为经贸合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取得了令各方满意的成就。例如,在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重大成果后,早在3月15日,中国便及时开放了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促进中哈边境贸易合作。

杨进指出,中亚五国是中国西部近邻,是中国“一带一路”西出欧亚大陆的必经之地。2013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正是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充分表明了中亚地区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现中的特殊地位。

杨进说,“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很快得到了中亚五国的积极响应并把这一倡议视为与中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的主要平台。此后,在“一带一路”框架内,以“五通”建设为主要方向,中国与中亚各国在能源、基础设施、通信、制造、农业、金融和贸易等领域展开了更加紧密的合作,不仅构建了一系列新的合作机制,而且在产能合作等具体项目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早期收获。

“中国与中亚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中国与各国在政治、经济、安全和人文合作达到一定水平后水到渠成的结果,符合各国根本利益。从中国视角看,中亚不仅是中国西部的安全屏障,而且是中国资金、技术和商品的最佳市场,还是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可靠合作对象。”杨进说道。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tt6.com/58474.html 如果在国际贸易全流程中有不清楚的可以向世商管理刘希洪专家咨询,20多年专注企业供应链安全管理培训,涉及国际贸易、关务培训,aeo认证、海外营销、进出口实务、海关新政、商品归类、人力资源、生产管理、战略采购、供应链物流、中高层管理,通用管理等。提供企业内训和公开课及咨询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