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培训专家谈2023年吸收外资将迎多重利好 -九游会国际
“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吸收利用外资作出系列部署,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业内专家表示,明年我国吸收外资面临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会议从扩准入、优环境、强服务、抓重点等方面提出举措,既回应当下外商投资的关切,又着眼长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的长期信心。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会议在部署2023年吸收利用外资工作时明确“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业内专家认为,这一表述既考虑到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又与我国目前吸收外资所面临的形势有关。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分析,中国此时部署明年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利用外资一直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只有3.2%,明年或将下降到2.7%,欧美经济增速会更加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在全球寻找好的投资机会。而随着经济持续恢复,中国市场将带给全球投资者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对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外资,意在更好地发挥外资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上的独特作用。同时,也通过为外资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让其深度参与到中国经济大循环中,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对外合作作出相应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中国消费升级需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多重安排明确稳外资路径
在明确加大引资力度的同时,会议还提出系列具体举措,包括“要扩大市场准入”“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等。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外资企业普遍关心自身在中国双循环、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这也决定其在华经营的长期信心。这次会议对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主要有扩准入、优环境、强服务、抓重点四个方面内容。
其中,对于外资企业关注度较高的市场准入方面,会议明确,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在外商投资意愿非常强的领域加快开放,既能满足投资者需求,又有助于吸收外资稳增长,服务业就属于这样的领域。”赵萍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基本开放,但服务业领域开放程度还有一定提升空间,预计今后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将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也将加速发展。
在营商环境方面,隆国强认为,扎实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首先是要牢牢抓住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
强服务方面,会议提出,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等举措。
抓重点方面,上述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加大对重点国别和制造业等引资力度。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张威看来,中国近些年一直在稳步扩大市场开放,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更多具体安排。“这些举措既明确了当前吸收外资工作的重点,也有助于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将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在华长期发展的信心。”
2023年外资有望保持良好势头
业内专家指出,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将为我国明年更好地吸收利用外资提供有力保障。张威分析,从2023年的形势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将进一步释放。同时,中国制度型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对外资管理的逐步优化等,都将为外资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多重利好之下,预计明年外商投资将延续良好态势,有望实现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张威说,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将继续成为外资布局重点。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看来,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系列安排,意味着明年我国将着力于创造制度开放红利,打造有利于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制度体系,力争形成开放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隆国强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我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让各国投资者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记者 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