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金融成本调查: 低息贸易融资模式“待挖掘” -九游会国际
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升级令外贸压力增加,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对症下药”。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9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更高水平贸易便利化;进一步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降低出口查验率等措施。
“其实,在降低外贸企业成本环节,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一位东部地方外贸企业协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他所在的当地政府多次召集当地外贸企业讨论通过金融服务创新降低外贸企业成本,但多数与会外贸企业主直言当前外贸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状况依然突出。
究其原因,外贸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达不到要求、缺乏有效资产抵押、当地银行没有审批权限、找不到合格担保人、外贸企业信用等级不够高等因素,依然成为制约外贸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主要障碍,迫使他们不得不转向民间高息借款,加重企业财务成本。
“即便部分外贸企业达到银行贷款审核标准,也由于银行贷款综合利率(包括贷款附加成本)偏高,最终只能选择放弃。”他直言。当地多数外贸企业利润率徘徊在5%-6%,若银行利率超过6%,就意味着企业“赔本经营”,迫使他们“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
相关部门也注意到这些问题。9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和出口退税账户质押融资、加大对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一家城商行国际业务部主管对此坦言,若中小外贸企业获得出口信用保险,将给外贸订单增加了风险保障,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的意愿将会相应提高。
“这两天银行内部正讨论通过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加强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简化当地外贸企业贸易融资审批流程并降低相应贷款利率。”他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银行内部需要深入了解各行业外贸企业贸易风险痛点(包括美国对华进口商品最新关税政策所衍生的买家弃货与补缴关税费用风险等)与外贸货款支付结算最新变化,进而设计个性化、低成本的贸易融资产品。
“事实上,要降低外贸企业成本,不仅仅在于降低贷款利率,汇率风险对冲操作成本也需要相应调低,才能让外贸企业在全球贸易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稳健成长。”他强调说。
多管齐下降低汇率风险对冲操作成本
多位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记者坦言,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越来越多外贸企业对汇率波动风险对冲的意识较以往提升不少,近年以来他们主动采取期权、远期、掉期外汇交易等多元化金融衍生品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幅加大风险。
但是,相关操作成本增加,令部分外贸企业不得不打起退堂鼓。
一位外贸企业财务总监告诉记者。在8月初银行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从0调整为20%后,银行要求她所在的企业额外增加约400个基点的汇率风险对冲操作费用,原因是银行需要从境外借入美元头寸用于缴纳外汇风险准备金,这笔美元头寸拆借成本需企业承担。
这让她所在的企业左右为难——由于企业外贸业务年化利润率约在5%-6%,这笔额外增加的汇率风险对冲操作成本一下子吞噬了大部分企业利润,令企业负责人倾向“赌汇率”锁定汇兑风险。
一家股份制银行贸易融资部负责人向记者直言,当前不同规模外贸企业针对汇率风险对冲操作的态度正趋于分化——多数大型外贸企业能按年化约2.2%-2.5%融资成本,从海外轻松借入低息美元,替银行缴纳20%外汇准备金,因而持续加大远期购汇业务进行套期保值;相比而言,不少中小外贸企业鉴于成本考量,只能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涨跌“随机应变”,通过分期购汇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这令中小外贸企业面临较高的汇兑风险,稍有不慎,他们全年的利润可能因为结售汇操作失误而损失殆尽。”他直言。
记者注意到,近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远期结售汇业务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等措施,允许银行为客户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时,在符合实需原则前提下,到期交割方式可以根据套期保值需求选择全额或差额结算。其中差额结算的货币为人民币,用于确定轧差金额使用的参考价应是境内真实、有效的市场汇率。
在一家外资银行金融市场部主管看来,此举某种程度能有效降低中小外贸企业外汇套期保值的操作成本。一旦选择差额结算,他们所缴纳的外汇准备金相应减少,从而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因此银行对外贸企业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开展了业务优化,只要这些企业基于套期保值的远期结售汇业务不涉及外汇收支,银行基本会采取远期差额交割方式。比如进口企业根据外币合同金额以人民币支付关税(或签订以外币计算、人民币结算的合同),若折算汇率尚未确定而存在外汇风险敞口,只要他们无需支付外汇,银行往往会按照远期购汇差额交割方式帮助企业设计外汇套保方案,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负担。
上述外资银行金融市场部主管表示,这些措施也推动越来越多外贸企业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从而减少美元-人民币兑换规模,也起到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作用。
但多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坦言,随着银行kyc(充分了解你的客户)审核力度加强,他们所在的银行对不少未有外汇风险敞口(主要是企业自身通过海外关联机构开展了汇率风险对冲)、但具有实际外汇收支需要的外贸合同收紧了售汇与差额交割的审核力度,以防止企业相关贸易背景被“滥用”,成为他们利用跨境贸易结算套取外汇资金转移海外的工具。
尤其是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快速下跌导致外汇监管趋严,部分外贸企业转而借助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渠道,先将人民币头寸转移到境外,再兑换成美元头寸,以此避境内外汇管理政策套取人民币汇率下跌收益。
“如何降低外贸企业汇率风险对冲成本同时加强贸易项下资金跨境流动监管,依然是银行需要持续完善的经营挑战。”上述股份制银行贸易融资部负责人透露。当前他们的做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海外分支机构从海外金融市场尽可能多地借入低息美元头寸用于缴纳远期售汇业务外汇准备金,从而降低企业远期购汇套保交易的操作成本,另一方面持续加强企业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落实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
低息贸易融资模式“待挖掘”
在上述东部地方外贸企业协会负责人看来,除了有效降低外贸企业汇率风险对冲操作成本,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还需采取措施解决外贸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他向记者透露,尽管近期银行对当地中小民营外贸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甚至部分银行不再对赴美出口占比较高的外贸企业“抽贷”,但当地外贸企业融资贵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不少外贸企业私下抱怨银行给出的年化贷款利率超过8%,按照他们不到6%的外贸业务利润率估算,等于做一单亏一单。”他坦言。这背后,是当地不少银行依然将外贸企业视为制造业公司看待——主要看重企业的担保与资产抵押状况确定贷款利率高低,缺乏针对当地外贸企业贸易特点与贸易资金结算最新变化设计相应的低息融资类产品。
“即便部分银行开发了信用证融资、贸易融资等服务,但他们并不了解外贸企业规避贸易风险的具体做法,导致这类贷款产品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差不多年化利率在6%以上,还是覆盖了外贸企业大部分利润。”他直言。
一位城商行国际业务部门主管向记者坦言,银行对这些问题并非无动于衷。此前银行内部曾打算打破国际业务部门市场拓展与风险管理混为一体的模糊管理制度,专门在贸易融资部创建运营、代理行、产品营销、风险管理、货押监管与业务管理等职能中心,进而针对当地不同类型外贸企业设计结构性订单融资、国内国际保理、国内信用证、保函、人民币跨境融资与流程化动产融资等产品板块,有效降低外贸企业融资成本。
“但是,由于银行部门改革牵扯多个业务条线利益纠葛,因此这项改革措施迟迟没能有效推进。”他告诉记者。目前他寄希望于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相关部门对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与出口退税账户质押融资的鼓励,先推动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等到相关业务取得不错成绩并有效降低外贸企业成本之后,再说服银行高层力排众议重启贸易融资部门的上述业务变革。
这位城商行国际业务部门主管告诉记者,若当地多数外贸企业拥有出口信用保险合同,加之相关部门要求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保本微利”,他所在的银行有能力将贸易融资产品年化利率降至5%以内,从而有效改变外贸企业“做一单亏一单”的窘境。
“甚至银行可以尝试为部分外贸企业安排海外融资,相应的融资成本还能比境内银行下降约2个百分点。”他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不少地方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尝试引入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改善外贸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比如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创设中小微外贸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风险共担方式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加大对当地外贸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
具体而言,这类贷款主要根据外贸企业信用记录与以往外贸出口数据记录提供融资支持,并采取“双保险”模式,即入库企业首先由中信保承保,一旦出现融资风险,将由中信保与中小微外贸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银行三方共同承担信贷损失,以此吸引银行加大对当地外贸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降低相应贷款利率。
在多位外贸企业主看来,随着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外贸企业的成本降低还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信用保险申报“无纸化”,将很大程度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同时降低企业操作成本;二是中信保若能执行国内最优惠承保政策(保费为承保额的万分之八),将最大限度降低外贸企业贷款“担保”的成本开支;三是中信保可以向外贸企业提供风险预警、国外买家资信调查、风险转嫁、国际商账追收等国际贸易流程风险管理支持,帮助外贸企业有效规避潜在的外贸风险与经营风险成本。